Projects

點的建置、線的連結、面的突破


e8a888e58a83e6b2bfe99da9e9bb9ee7b79ae99da2.jpg

Phase I 點的建置:尖端晶體材料成長

長晶

94年自然處物理學門在學門規劃中首度提出推動晶體成長的構想,擬設立新穎材料核心設施實驗室。97年正式公開徵求計畫,起初包含物理及化學的領域,經費規模1.4億。

97-101年間,由北至南設立了5個長晶實驗室,分別開發不同的新穎材料,負責人為周方正教授*(台大凝態中心)、陳俊維教授(台大材料)、周武清教授(交大電子物理)、朱英豪教授(交大材料)、周明奇教授(中山光電);101年5月正式成立「國科會尖端晶體材料聯合實驗室」,英文名為Taiwan Consortium of Emergent Crystalline Materials (TCECM)。

計畫執行初期,各團隊披荊斬棘,多屬各自運作或跟自己原本在國外的合作者合作,逐步建立打造自己的實驗室。102年5月底,召開第一次尖端晶體國際年會,邀請委員、計畫執行團隊及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出席,在兩天一夜的行程中,充分密集互動及腦力激盪,不但開啓了國內外許多分屬不同領域的優秀團隊彼此合作的契機,也展開了本計畫執行上較為特別的模式—-複審委員從關懷協助的角度,與所有團隊成員面對面交流,並共同參與研擬計畫未來走向。

註:周方正教授原任職於MIT,其長晶技術早已享譽國際,亦是起始本計畫的要角。

 

Phase II 線的連接:尖端晶體之功能化及工業應用研究

線的連結

自97-102年晶體生長核心設施的建置,已初步累積了生長新穎晶體材料的能量。

本計畫於103年起進入了第二階段,更名為「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畫」,由計畫召集人林敏聰教授導入了平台建置的概念,重新佈局,將原有的計畫架構升級,除「長晶服務」計畫,另加入了「學術研究」與「應用研究」的元素,希望能有效串聯全台灣最強的凝態物理戰力。

103-105年間,計畫從原本的5個核心群,擴張到21個團隊,研究範圍涵跨:先進材料分析技術、先進元件製程技術、新穎能源/功能性材料開發、基礎理論與工業應用五大方向。在此階段,不僅尖端晶體團隊間的合作,同時積極尋求新合作對象,促進國內外優秀技術及人才的交流,逐步擴大影響力,並以開發材料相關新興產業為目標。

 

Phase III 面的突破

尖端晶體成果的價值創造需要更多經費與跨領域合作投入,更進一步引進工程與元件研究領域的人員(如3奈米元件製程 ),以放大新穎材料的應用面,進而與產業形成鏈結。

 

 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.

向上 ↑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